這樣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據(jù)統(tǒng)計,全國僅肢體殘疾人數(shù)就超過了2400萬人,今年高考中共有5626名殘疾考生申請了高考合理便利,不少考生即將邁入大學校門。就在不久前,身患重度殘疾的甘肅考生魏祥書寫的求助信風靡網(wǎng)絡,得到清華大學的積極響應,一句“請你足夠相信”讓無數(shù)人淚目。隨著入學節(jié)點的臨近,高校殘疾人輔助設施正面臨大考。
要讓人“足夠相信”,決不能只是口頭上的呵護,還要有現(xiàn)實中的傾斜。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的地方,盲道鋪了,卻在其中驚現(xiàn)路燈柱子;坡道設了,有的被自行車阻擋,有的隱蔽不好發(fā)現(xiàn);無障礙衛(wèi)生間也有,但馬桶卻沒有配套……可以設想,當殘障學生身處這樣的無障礙設施之中,一個人想要完成日常行為必然舉步維艱。
當然,基于這樣的尷尬,很多人選擇家人陪讀的方式來完成學業(y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設施不便的困境。然而,這不應成為高;A(chǔ)設施建設失位的理由。畢竟,對不少求學的殘障人士而言,一個家人的陪伴等同于家庭一個勞動力的轉(zhuǎn)移。如果受制于經(jīng)濟條件的窘迫、設施保障的失修,殘障學生或許最終只能選擇“躲”起來,這與求學的初衷顯然相去甚遠。
要打破這樣的循環(huán),高校責無旁貸。毋庸諱言,距離無障礙社會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無障礙校園卻并不是遙不可及。從校方的角度來看,從決意錄取的那刻起,就應當為之提供完成學業(yè)所必需的基礎(chǔ)保障。無論如何,為學子解除求學的后顧之憂,是大學精神的內(nèi)涵所在。反過來說,為殘障學生提供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場景,既可以減輕學校、家庭日常的照料,也是對學生精神層面的鼓勵和培養(yǎng)。
需要注意的是,殘障人士求學之旅只是這個人群走向社會的第一步,終究將考驗整個社會的保障水平。不能將所有擔子壓在起跑線上,中途的物質(zhì)和精神補給同樣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說,無障礙社會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有“足夠相信”的關(guān)愛,再加以“足夠相信”的設施,才能去拼搏“足夠相信”的人生。
胡適曾說,“你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其實,還應該再加上一條,他們怎樣待殘障人士。社會的文明建設任重道遠,而對這些即將開啟大學生涯的殘障學生來說,出航的東風已經(jīng)吹起,要想達到夢想的彼岸,還需綿綿不絕的風,牢不可破的船和奔向遠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