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生了什么?
在以亞洲為代表的東方市場(000301,股吧),俄羅斯原油流入中國的規(guī)模大量增加,擠占了中東原油的份額,甚至超越沙特,成了中國進口原油的最大供應國。中東產油國因此將這部分原油轉而發(fā)往歐洲。
在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市場,美國原油大規(guī)模涌入,積極搶占俄羅斯和中東原油的份額。
可以看出,當前這場原油市場變局有兩大推動者,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美國。
彭博社援引管道運營商Transneft的數(shù)據(jù)稱,一季度,通過管道輸送到中國的俄羅斯原油數(shù)量飆升43%,至日均75萬桶左右。今年前5個月,俄羅斯通過其在波羅的海和黑海的主要港口發(fā)往歐洲的原油出口量減少了19%。
據(jù)路透數(shù)據(jù),美國出口原油中流向歐洲的占比已經(jīng)從去年的7%大舉增加到了12%。Business Insider根據(jù)油輪測算,美國發(fā)往歐洲的石油及凝析油預計已經(jīng)在4月觸及記錄最高,日均約55萬桶。
為何如此?
中國狂買
俄羅斯之所以熱情高漲地加大對華原油出口,主要是中國的“胃口”實在太大了。
中國海關總署數(shù)據(jù)顯示,3月原油進口量觸及歷史第二高位,達到3917萬噸,約合日均922萬桶,略低于1月創(chuàng)出的957萬桶歷史峰值。湯森路透Eikon貿易數(shù)據(jù)顯示,4月預計中國進口原油超過900萬桶/日。
如果按照每桶75美元估算,中國的月度進口原油成本超過200億美元。
這與中國政府增加了對國內民營煉廠的原油進口配額有密切關系。同時,煉廠趕在4月和5月停產檢修季到來之前補充庫存。
民營煉廠是進口增長的最大貢獻者。能源咨詢公司Energy Aspects亞洲分析師Michal Meidan表示,一批民營煉廠正開始啟動新的常壓蒸餾單元(CDU)和次級單元,他們在進口更多原油,還可能有一些戰(zhàn)略儲備石油購買。
當前正值維修季,通常來說每年這個時候的進口需求都會受到?jīng)_擊。但今年的進口仍觸及歷史高位,表明中國的原油需求要大于預期。
國際能源署(IEA) 石油產業(yè)市場部負責人Neil Atkinson不久前表示,到2023年,中國的原油凈進口量將上升到1000萬桶/天。
在中國的帶動之下,4月亞洲的海運原油進口規(guī)模將觸及歷史最高水平。中國的需求量占全球總需求的十分之一、占亞洲總需求的三分之一。
美國狂賣
自從2015年底美國正式解除長達40年的出口禁令以來,美國原油就開始傾巢而出,進入國際市場的數(shù)量逐級遞增,如今已橫掃全球。
美國能源署(EIA)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4月20日當周,美國原油出口規(guī)模達到230萬桶/日,創(chuàng)出歷史最高紀錄。
為出口提供強勁支持的,是美國在國際市場的角色巨變——它從一個原油進口國變成了一個原油出口國。在過去七年間,美國原油產量從550萬桶/日猛增至1000萬桶/日,接近1970年創(chuàng)下的紀錄高位。
花旗集團預計,2019年,美國將超越沙特,坐上全球最大原油及油品出口國的寶座。國際能源署(IEA)預測,未來10年全球供給增長中料有80%以上來自美國。
有什么影響?
油價——
高盛本周表示,亞洲的強勁需求將促使2018年平均油價達到每桶80美元。“中國的狀況預示需求將有強勁增長,需求可能會高于當前預估”。
而亞洲市場上的俄羅斯烏拉爾原油價格也比去年12月和3月份明顯上漲,但歐洲市場上的價格則下滑至四年最低。
按照路透社專欄文章的說法,美國油企不斷拿下新客戶,直接對沙特及俄羅斯構成重大威脅。全球只有這兩個國家的產油量足以與美國抗衡。
歐洲則可能成為“受害者“:由于更多俄羅斯原油轉去了中國,能源咨詢公司FGE預計,向歐洲輸送原油的來波羅的海港口的油輪將減少,繼而推高歐洲市場上各色來源和品級的原油。
歐洲除了承受可能的漲價之外,還正在遭受油品質量下滑。路透社年初曾提到:俄羅斯將大量優(yōu)質的輕質低硫原油轉而運往中國,導致其供應歐洲的原油質量下降,從而引發(fā)了歐洲買家的抱怨。
油輪——
由于俄羅斯輸往中國的原油大部分通過管道運輸,今年之所以加大對華出口量,兩國之間的第二條東西伯利亞-太平洋(601099,股吧)石油管道(ESPO)及中國支線年初投入運營居功甚偉——它使得通過ESPO輸入中國的原油總量翻倍至年均3000萬噸,相當于日均60萬桶。
對此,美國投行Evercore ISI航運分析師Jon Chappell對油輪行業(yè)的前景憂心忡忡:
“郵輪行業(yè)在每一個地區(qū)都受到?jīng)_擊。如果俄羅斯將更多原油通過管道運輸,而不是油輪航運,那么,在行業(yè)開始復蘇之際,油輪業(yè)可能會被需求基本面轉變所壓垮。”
地緣政治迷局
隨著原油進口需求的高漲,中國將發(fā)現(xiàn)他們陷入了美國曾經(jīng)在上世紀70年代經(jīng)歷過的困擾他們幾十年的尷尬處境:高度依賴海外供給,繼而使得大量資本流入石油生產國。
當年,美國高度依賴進口石油,特別是來自以沙特為首的中東國家的石油,因而消費飆升至高位。而沙特則需要美國海軍的保護,才能確保世界最重要的原油運輸通道霍爾木茲海峽等的石油運輸?shù)陌踩屯〞场?/p>
如今,中國不僅依賴來自俄羅斯的原油,更依賴一些地緣政治局勢非常不穩(wěn)定年國家的原油,比如伊朗、敘利亞等國家,即使只考慮能源供應,中國也不得不參與到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事務當中。
中國必須確保本國進口的石油及相關產品的供應安全,必須將它們列入復雜的石油進口戰(zhàn)略之中,即使它在中美貿易爭端愈演愈烈之際可能令政府感到“如鯁在喉”,也必須將它“吞咽”下去。美國不僅在全球石油貿易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在確保運輸安全與地緣政治穩(wěn)定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除了安全方面,美國的原油與世界其他產油國原油之間的價差也鼓勵著中國采購美國原油。即使一些中國煉廠并沒有適配于可以精煉美國輕質低硫原油的設備,但這種輕油可以與其他類型的原油混用,來生產利潤更高的產品,比如噴氣燃料、汽油、煤油等。
隨著中國豪擲大規(guī)模資金用于購買進口原油等必需的能源產品,中國與美國和其他產油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質性抵消,同時,這些產油國與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和經(jīng)濟領域的摩擦也因此顯著降低。這一切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而對于俄羅斯而言,除了經(jīng)濟利益上的考慮之外,能源還被俄羅斯視為一個重要的地緣政治“武器”。
英國商務咨詢公司Flint Global高級顧問Bruno Maçães指出,俄羅斯在融入西方全球政治秩序失敗后,似乎迅速找到了新的定位:歐亞大陸的能源中心。
他表示,俄羅斯因此提出了“三分歐亞大陸”的戰(zhàn)略:北極和俄羅斯、里海和中東地區(qū),構成中部能源生產區(qū);亞太地區(qū)和歐洲構成東西兩大能源消費區(qū),分別由中國和德國領導;俄羅斯通過出兵敘利亞、拓寬在中東地區(qū)的能源版圖,來鞏固對中部能源生產區(qū)的領導,在塑造新的歐亞大陸體系方面邁出決定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