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人+综合+亚洲欧洲-久久久影院亚洲午夜-热思思久久99欧美视频-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 <center id="is4sa"><small id="is4sa"></small></center>
    <rt id="is4sa"></rt>
  • <ul id="is4sa"><source id="is4sa"></source></ul>
    <tbody id="is4sa"></tbody>
    <menu id="is4sa"><code id="is4sa"></code></menu>
  • 首頁 > 文化教育 > 正文

    安徽科技學院:把課堂搬到田野里

    日期:2022-05-23 15:19:21   來源:   點擊:
      “這個時段的辣椒花粉貴比黃金,你這樣做是挖不到花粉的,要像我這樣輕輕從側面挑出來。”“好不容易去掉雄蕊,授粉時卻把花柱弄斷了!”日前,在安徽科技學院辣椒種質資源基地,一堂辣椒有性雜交技術耕讀教育實踐課正在進行,園藝系教授隋益虎邊示范邊講解。
     
       這僅僅是安徽科技學院耕讀教育的一個場景。近年來,安徽科技學院充分挖掘中華農耕文明的教育元素,積極探索新時代耕讀教育的新內涵、新模式,把課堂開設到廣袤的田野,讓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yè)。
     
      教室里有“農田”,農田里有“教室”
     
       2021年11月30日,由安徽科技學院、南京農業(yè)大學和鳳陽縣小崗村黨委共建的“小崗耕讀教育實踐基地”正式揭牌。自2016年起,學校將校外部分產學研合作基地進行針對性建設,增加耕讀教育元素,并與地方政府、農牧企業(yè)、科技示范村、對口幫扶點和農業(yè)生態(tài)園合作共建校外耕讀教育實踐基地100余個,將鳳陽校區(qū)150畝試驗農田改建成校內耕讀教育實踐基地,投資400萬元推進農業(yè)智能化建設,增設農耕文化墻、作物認知圃和物聯(lián)網(wǎng)智能溫室,搭建7個“智慧農業(yè)”耕讀教育實踐平臺。
     
       在校內耕讀教育實踐基地,記者看到,一個個大田作物區(qū)、園藝作物區(qū)、溫室大棚區(qū)、智慧農業(yè)區(qū)……模塊化布局田間,進門是課堂,出門就是農田。農學院院長崔廣榮教授介紹說,耕讀教育實踐基地露地使用面積4萬平方米,實驗室面積6000平方米,每年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勞動實踐3000多人次,接待社會民眾參觀培訓1000多人。
     
       “我最喜歡跟著高老師學習西瓜種植技術,他在農田里講課與教室沒有兩樣。”學生李帥口中的高老師是農學院高青海教授,他一天看不到西瓜綠葉,心里都癢癢,常常在田間地頭一蹲就是一整天。他每次走村串鄉(xiāng),身后都跟著一群學生“粉絲”,尤其是主修西瓜種植課程的那幫學生,經常打電話問:“高老師,明天又要去哪,帶上我吧!”
     
       拿著新品種西瓜講課,在農田里講解種植技術,這既是高青海的講課特色,也是安徽科技學院服務地方培養(yǎng)“三農”人才的傳統(tǒng)。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校一批又一批農業(yè)科研人員堅持帶領學生在田間地頭搞科研做試驗,把廣袤田野作為學生耕讀教育的大課堂。
     
       “這幾年,我們擴建、新建和改建一批校內外耕讀教育實踐基地,著眼時代特色和校本特色設置多重場景。學生們聚在教室里是‘一團火’,散在田間地頭就是‘滿天星’。”安徽科技學院院長李震說。
     
      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成為農田里的“常住客”
     
       4月5日,安徽科技學院校園農耕文化節(jié)精彩開幕,除農耕知識競答、趣味拔河、耕作勞動、國風樂器合奏、漢服舞蹈外,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觀農耕文化墻和作物認知圃,開展油菜雜交育種授粉扎袋現(xiàn)場教學。“眼下正值疫情防控關鍵時期,開展以耕讀教育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就是避免封閉期間學生沉迷網(wǎng)絡。”該校黨委宣傳部部長衛(wèi)勝一語道破初衷。
     
       如何讓“90后”“00后”這些網(wǎng)絡“原住民”走下網(wǎng)絡,走上課堂,走向田野?園藝教研室錢晶晶老師的答案是,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吸引到實驗田里。
     
       錢晶晶是如何做到的?
     
       “寶寶們,知道草莓為什么要進行莖尖脫毒嗎?”“寶寶們”是錢晶晶稱呼學生的口頭禪。“眼都看花了,還是沒找到草莓莖尖。”“老師,我找到的這個是草莓莖尖嗎?”在耐心答疑學生們的疑惑后,錢晶晶總會來一句:“寶寶們做的已經很棒了!”錢老師像大姐姐一樣,學生自然愿意做一個“乖寶寶”。
     
       安徽科技學院是一所涉農學科優(yōu)勢明顯的地方應用型高校。“農”始終是它的特色和底色;谶@一傳統(tǒng)的資源優(yōu)勢,該校安排涉農優(yōu)勢學科專業(yè)教師帶領學生投身鄉(xiāng)村振興主戰(zhàn)場,師生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農村開展科技咨詢、產業(yè)服務和生產指導,讓學生在“耕”中體驗勞動價值,在“讀”中強化愛農意識。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學校涉農專業(yè)學生參加各類生產實踐活動占比達80%以上,70%涉農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仍然堅守在農業(yè)崗位,一批批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成為農田里的“常住客”,成為農業(yè)農村生產一線的“新農霸”。
     
      持續(xù)推深走實耕讀教育
     
       2021年年底,學校鳳陽校區(qū)會議室座無虛席,鳳陽縣委常委、小崗村第一書記李錦柱正在給師生作專題輔導報告,李錦柱另一個身份是學校校外耕讀教育兼職教師。2016年以來,學校在校內耕讀教育基地按師生比1:20配備專兼職教師50名,先后聘請一批優(yōu)秀校友、農牧企業(yè)技術人員、農林科技專家、鄉(xiāng)村工匠、種養(yǎng)能手等擔任校外兼職耕讀教育教師。此外,該校黨委書記蔣德勤教授牽頭承擔國家級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地方高校農科人才思政教育與大國三農教育實踐》,共創(chuàng)建1個課程思政案例庫和5個“大國三農”實景體驗基地,編輯出版《淮河農耕文明史》等4部通識教材,嘗試破解學生學農不懂農、學農不愛農、學農不為農等問題,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在安徽科技學院,耕讀教育還是學生心理輔導課程的一張“好牌”。2021年寒假前夕,學校連續(xù)舉辦3場以植物療法為主題的心理輔導課,心理課老師組織學生觀察植物生長,體會花開花落,感受生命的意義,與學生探討植物枝葉、色彩、氣味對人的情緒、心理以及生理的影響。學生們通過植物觀賞和操作讓泥土、植物、擺件為自己“說話”,進行自我心靈按摩,緊張煩躁的心情隨花釋放,緩解了壓力,舒緩了情緒。“親近大自然,獲得植物感官體驗,對于治療學生心理問題具有明顯效果。”學校張雪平老師深有體會地說。
     
       與文化結合,又帶給耕讀教育更多的古老記憶和豐富內涵。安徽科技學院以耕讀教育為載體,連續(xù)舉辦十二屆“金禾工程”活動,啟動“農耕文化節(jié)”,范圍覆蓋涉農學科每一個學生,影響波及長三角地區(qū)。其中,創(chuàng)新賦予了耕讀教育更多的文化色彩,學校精心打造的農耕文化墻,就是耕讀教育與文化結合的一個品牌。這塊文化墻位于學校鳳陽校區(qū)種植科技園,共71塊展牌,由農業(yè)發(fā)展史、農事操作、農時節(jié)氣、農具演化等八個部分組成。“我們將與安徽科技學院共建農耕文化墻,聯(lián)手傳播傳承農耕文化。”安徽省農業(yè)博物館副館長華慶明參觀后當場表示。
     
       而在農學院黨委書記何世潮看來,農耕文化墻面向社會開放,就是為青年學生及社會民眾提供農業(yè)科普教育,傳承師生耕讀文化基因,強化耕讀文化認知與傳承。
     
       如今,安徽科技學院涉農專業(yè)學生“農民范兒”越來越足,他們領辦專業(yè)合作社,推廣現(xiàn)代農業(yè)種養(yǎng)技術,壯大農村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青澀學子正在挑起鄉(xiāng)村振興的大梁。
     
       (本報記者 常河 本報通訊員 許正宏)
     
    (責編:郝孟佳、熊旭)

    上一篇:中南大學:以科學家為榜樣,傳承優(yōu)良學風

    下一篇:教育部:職教10年升級和補充專業(yè)1007種 更新幅度超70%